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山水的喜爱和向往。
前四句写居住环境:溪山环绕的小镇终日安静,虽然身处市集却能享受独处的宁静。诗人说住在这里不是为了刻意追求隐居生活,而是这样的小窗风景确实比豪华宅院更让人舒心。这里用"小窗"和"华轩"对比,突出简朴生活的美好。
中间两句用植物作比喻:早开的桃李虽然惊艳但易逝,而经历风霜的松竹却能长久挺立。这既是在写景,也暗含人生哲理——浮华易逝,唯有坚韧的品格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太爱这里的山水了,想找个空闲时间,带着琴来听溪水潺潺的声音。"袖琴"这个动作特别生动,仿佛能看到他衣袖飘飘、携琴访山的画面。"玉潺湲"把流水声比作美玉相击,既写声音清脆,又显出对自然的珍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小镇风光、植物对比和听琴观水几个画面,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理想。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闹市中寻得宁静"的智慧,以及发现平凡生活中诗意的能力。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