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再饥 其二

何不陈灾状,轻于背尔乡。
去非心所愿,留恐肉先僵。
墓委他人守,儿充此日粮。
知能来复否,言下意悲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灾荒中一个家庭的悲惨抉择,语言直白却字字血泪。

前两句写灾民被迫离乡的矛盾心理:不是不想向官府报告灾情,而是怕被强留在家乡活活饿死。"肉先僵"三字触目惊心,暗示留下就是等死。

中间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现人间惨剧:祖坟无人照看,亲生骨肉被当作"粮食"。这里没有直接写易子而食,但"儿充此日粮"五个字已道尽人性在绝境中的扭曲,比直接描写更令人心碎。

最后两句是全诗最痛处:父母送走孩子时,根本不知道孩子能否活着回来。这种明知可能是永别却不得不为之的抉择,比死亡本身更摧残人心。诗人没有哭天抢地,但平淡的疑问句里藏着撕心裂肺的痛。

全诗像用钝刀刻出的木版画,线条粗粝却力透纸背。它不靠华丽辞藻取胜,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最残酷的真实,让读者透过文字直接触摸到三百年前那场灾难中颤抖的灵魂。这种"以简驭繁"的功力,正是古典诗歌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