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甪里堰肩舆行经南北两湖

水尽乃见山,舍舟遂遵陆。
村遥鸡犬散,路狭田禾熟。
渐入渐幽深,近身空翠扑。
濛濛午曦澹,黯黯秋气蓄。
忽于杳霭中,豁达开心目。
三百顷湖光,长堤亘其腹。
霜林环四照,倒影漾红绿。
惜哉好画图,冷落付樵牧。
平生汗漫游,临老思归宿。
终当结茅茨,来此占一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到甪里堰后,改乘轿子经过南北两湖的所见所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上岸后的乡村景色。诗人用"水尽见山"点明从水路转陆路,沿途看到宁静的乡村景象:远处的村落鸡犬悠闲,狭窄的田间小路旁是成熟的庄稼。随着深入,环境越来越幽静,午后的阳光透过薄雾,营造出秋天特有的沉静氛围。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突然展现开阔的湖景。在朦胧的雾气中,眼前豁然开朗——三百顷的湖面被长堤一分为二,四周经霜的树林倒映在湖中,红叶与绿波交相辉映。诗人感叹这样如画的景色,却只有樵夫牧人欣赏,显得十分可惜。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抒发归隐之志。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漫游的经历,如今年老萌生定居之意,决心要在这里建座茅屋,占取湖边一角安度晚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从狭小的田间路突然转到开阔的湖面,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2. 用"漾红绿"这样鲜活的色彩搭配,让秋景跃然纸上
3. 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淡淡遗憾
4. 最后回归到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情怀,容易引起共鸣

诗人通过这次普通的旅途见闻,不仅记录了下船换轿、途经两湖的过程,更完成了从赏景到感悟人生的升华,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