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科举考试后的庆功宴场景,展现了古代读书人对功名的渴望和社会的期待。
前两句写朝廷颁布科举诏书就像春风化雨,引发全国读书人争相钻研经典的盛况。"沸海涛"的比喻生动表现了备考热潮的汹涌澎湃。
中间四句刻画了人才选拔的场面:优秀人才通过考试被品评选拔,写出好文章就能成为英豪。就像突然看见大鹏乘风而起,地方官员也不辞辛劳地举荐人才。这里用"溟鹏"比喻突然崭露头角的人才,形象地表现了寒门学子通过科举一飞冲天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美好的祝愿:相信一定会有奇才应运而生,就像中元节祥云笼罩的嵩山一样崇高。这既表达了对人才的期待,也暗含了对国家繁荣的祝福。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昂扬的语调,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改变命运的机遇,以及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重视。诗中"大鹏展翅"的意象和结尾的嵩山祥云,都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