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已故高官赵挽的挽诗,歌颂他一生为国为民的功绩和品德。
前四句概括了赵挽的人生轨迹:他三次担任宰相级别的重职("重位经三入"),活到七十多岁高龄("高年过七旬")。在任期间,他说的每句话都是为了国家("有言皆为国"),没有一天不牵挂百姓疾苦("无日不忧民")。
后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物来比喻赵挽留下的精神遗产。"温树萧萧影"用温暖的树影比喻他温和的为政风格,"甘棠漠漠春"借用《诗经》中"甘棠"的典故,说百姓会永远怀念他的德政,就像春天里繁茂的棠梨树。最后两句想象:在供奉历代贤臣的神德庙里,还有谁能比赵挽更配享受后人的祭祀呢?
全诗通过具体数字(三入、七旬)、生活化比喻(树影、棠梨)和反问句式,把一位勤政爱民的老臣形象刻画得既真实又崇高。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真挚的敬仰之情。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