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应诏为王皦作诗
伊昔列圣,表训成均。
德隆诏彻,义重师臣。
礼有损益,道有相因。
蝉联遐代,庵暧遗尘。(一章)
三代异教,五运殊时。
则天启圣,纽地开基。
揖让丕显,熙载畴咨。
综核名实,文德来思。(二章)
水积涓流,山资累■(虫匮)。
礼实立身,学乃成器。
师师阙里,济济洙泗。
西玦献珍,南翚程贽。(三章)
于铄上嗣,夙昭懋则。
正位则离,迈心泉塞。
兽门让齿,龙楼观德。
□□□□,是资监国。(四章)
尊师荐德,明祀告虔。
幕人掌握,司几奉筵。
堂灌玉瓒,庭奏朱弦。
义高夏策,礼盛姬篇。(五章)
大飨既周,德馨惟楙。
殊方知礼,声教日富。
陆离簪笏,徘徊舞袖。
楚楚儒衣,莘莘国胄。(六章)
曲成罔隔,容光无已。
合符出守,通籍入仕。
空列周行,恩非望始。
徒怀十驾,终谢千里(○文馆词百六十作鲍几。)。(七章)
德隆诏彻,义重师臣。
礼有损益,道有相因。
蝉联遐代,庵暧遗尘。(一章)
三代异教,五运殊时。
则天启圣,纽地开基。
揖让丕显,熙载畴咨。
综核名实,文德来思。(二章)
水积涓流,山资累■(虫匮)。
礼实立身,学乃成器。
师师阙里,济济洙泗。
西玦献珍,南翚程贽。(三章)
于铄上嗣,夙昭懋则。
正位则离,迈心泉塞。
兽门让齿,龙楼观德。
□□□□,是资监国。(四章)
尊师荐德,明祀告虔。
幕人掌握,司几奉筵。
堂灌玉瓒,庭奏朱弦。
义高夏策,礼盛姬篇。(五章)
大飨既周,德馨惟楙。
殊方知礼,声教日富。
陆离簪笏,徘徊舞袖。
楚楚儒衣,莘莘国胄。(六章)
曲成罔隔,容光无已。
合符出守,通籍入仕。
空列周行,恩非望始。
徒怀十驾,终谢千里(○文馆词百六十作鲍几。)。(七章)
现代解析
这首《释奠应诏为王皦作诗》是一首古代礼仪场合的应制诗,主要歌颂教育、师道和礼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教育传统的传承(第一、二章)
诗歌开篇就说历代圣贤都很重视教育("成均"指古代学校),强调道德和师道尊严。作者认为礼仪形式可以变通("礼有损益"),但教育的核心精神永远不变。第二章提到不同朝代教育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建立社会秩序。
2. 学习的重要性(第三章)
用"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学习需要积累。在孔子故乡(阙里、洙泗)这样的教育圣地,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就像各地进献珍宝一样珍贵。
3. 对太子的教导(第四章)
这部分赞美太子(上嗣)遵循礼法,谦虚好学。通过"兽门让齿"(像动物懂得长幼有序)、"龙楼观德"(在高处更要注意品德)的描写,强调储君教育的重要性。
4. 祭祀礼仪的隆重(第五章)
详细描写祭祀场景:有人负责帷帐(幕人),有人准备祭器(司几),用玉器(玉瓒)斟酒,演奏音乐(朱弦)。说这场面比夏朝、周朝的礼仪还要隆重。
5. 教育的影响力(第六、七章)
最后两章说这样的礼仪教育让各地都受到教化("殊方知礼"),学生们(国胄)衣冠整齐,文武兼备。但作者也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入仕为官,仍觉得学问不够,就像劣马跑千里会力竭一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大量比喻和典故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形象化
- 通过具体礼仪场景展现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
- 既有对教育理想的歌颂,又包含个人谦逊自省
- 整齐的句式和平仄韵律带来庄重感,符合祭祀场合
虽然是为特定场合写的应制诗,但其中"积水成渊"的学习理念、"礼仪形式可变但核心精神不变"的思想,至今仍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