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歌集句
十年失路谁知己,扰扰尘中犹未已。恒饥稚子色凄凉,病仆呻吟呼不起。
当年意气不肯平,昨日论交竟谁是?呜呼一歌兮歌已哀,石田茅屋荒苍苔。
园中有枣行人食,忍能对面为盗贼。有时长叹独移时,安知我有不平色。
秋风落叶闭重门,白发如丝叹何益。呜呼二歌兮歌始放,江客不堪频北望。
意中索莫与先异,春草青青新覆地。年年岁岁一床书,不忍见之益愁思。
愁心反覆梦难成,天寒雁度堪垂泪。呜呼三歌兮歌三发,中天夜久高明月。
北风微雨虚堂秋,昨日之日不可留。四时不得一日乐,朝夕催人自白头。
仰天大笑出门去,安得行叹复坐愁。呜呼四歌兮歌四奏,伤心不忍问耆旧。
世情付与东流水,穷巷苍苔绝知己。岩扉松径长寂寥,东园几树桃花死。
愧尔东西南北人,欲向何门趿珠履?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雌龙怨吟寒水光。
世人结交须黄金,郢中《白雪》且莫吟。桃花欲开不自觉,千里春色伤人心。
眼前好恶那能定,隔叶黄鹂空好音。呜呼六歌兮歌思迟,一沉一浮会有时。
天寒野阴风景暮,落日疏钟小槐雨。寂寂寥寥扬子居,惟有幽人自来去。
何用年年空读书,井底看星梦中语。呜呼七歌兮悄终曲,空庭细雨莓苔绿。
现代解析
这首《七歌集句》是一位失意文人的内心独白,用七个章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生活的困顿、世态的炎凉和精神的苦闷。全诗像一部黑白纪录片,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第一章开篇就点明主题:十年落魄无人理解的孤独。诗人用"稚子挨饿""仆人生病"的细节,呈现了物质生活的窘迫。最刺痛的是"当年意气不肯平"——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连朋友都离散了。
第二章画面转到破败的住所,连枣树果实都被路人偷摘。这种"连小偷都欺负穷人"的细节,比直接哭穷更有冲击力。秋风落叶中白发诗人的叹息,让人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苍凉。
第三章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看着春草年年复生,对比自己困守书斋的停滞,产生时间焦虑。夜里听着雁鸣流泪的描写,像现代人的失眠夜,焦虑着虚度光阴。
第四章出现戏剧性转折——"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爆发。这看似豁达,实则是苦闷到极点的反讽,就像现代人说的"躺平"。但紧接着又陷入更深的迷茫:该去向何方?
第五章彻底撕开现实伤疤。指出世道"交友要黄金"的残酷规则,文人清高不值钱。桃树开花本应美好,却反衬出诗人的落魄,这种反差写法极具张力。
第六章用"黄金交友"的直白批判,揭露了物质社会的虚伪。黄鹂啼叫的美好自然景象,反而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很高级。
第七章终章如同谢幕:阴冷的暮色、寂寥的雨声,构建出压抑的收尾。"井底看星"的比喻尤其精妙——既怀有理想星光,又困在现实的深井里,这种矛盾至今能引发共鸣。
全诗最动人的是真实感。不刻意卖惨,而是用"孩子饿肚子""房子漏雨"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自然共情。诗中反复出现的"呜呼",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时的叹气,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力感。这种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时代写照的笔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