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畔秋日萧瑟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叹。
前四句写景怀古:诗人站在慈云岭下的拜郊台(古代皇帝祭天的高台),想起当年老人们曾在此目睹皇家仪仗的盛况。过去这里本是供奉五谷的祭田,如今御道却长满荒草——通过"黍稷"与"蒿莱"的对比,展现王朝衰败的凄凉。
后四句借景抒情:大雁飞过冰冷的金河(指钱塘江),野鸭掠过如银的江面,这些自然景象在诗人眼中都化作了历史劫难的灰烬。当他登上高处的表忠观(纪念忠臣的祠堂),看到斑驳的残碑时,更添一层物是人非的悲哀。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历史沧桑紧密融合:雁影、江波、残碑都成为历史见证者,而"沈寒日""化劫灰"等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时代寒意。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平静叙述下的深沉哀伤——没有直接说多么悲痛,但通过荒草御道、剥落石碑这些具体画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无限追思。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