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庭院里的生机勃勃,打破了人们对秋天萧瑟的刻板印象。
第一句“秋来无一事”看似平淡,却为下文埋下伏笔。秋天常被认为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诗人却说“无事”,暗示着秋天并非只有衰败。
第二句“物态颇相撩”直接点明秋天的景物依然充满活力,甚至“撩拨”着诗人的心弦。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了庭院中的植物:
- “是叶须防蚀”:树叶虽然容易枯萎,但依然顽强地抵抗着秋天的侵蚀。
- “无根不耐浇”:没有根的植物经不起风雨的考验,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存。
- “欹花危露蒂”:花朵虽然被露水压弯了腰,却依然挺立着花蒂,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 “修蔓妥风条”:藤蔓在风中摇曳,却依然舒展着枝条,显得从容不迫。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诗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庭院丝毫没有因为秋天而显得寂寥。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打破常规:诗人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而是用细腻的观察力,发现了秋天独特的生命力。
2. 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庭院里具体的植物,展现出整个秋天的生机与活力。
3. 语言生动:运用“撩”、“危”、“妥”等动词,将植物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和性格,使画面更加鲜活。
总结: 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使在萧瑟的秋天,生命依然在顽强地绽放。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