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埴知客请赞》用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高人形象。
第一句“寒岩其骨,槁木其形”,用“寒岩”形容人的风骨像冰冷的岩石一样坚硬不屈,用“槁木”形容外表像枯木一样干瘦朴素。这两句突出了人物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坚韧和淡泊。
“解语非舌,能言非声”,意思是这个人不用嘴巴说话,却能让人明白他的意思;不用声音表达,却能传递深刻的道理。这里强调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智慧,可能是通过行动、神态或气场来感染他人。
“埏埴立于未立,气质成于未成”,“埏埴”指的是制作陶器的黏土,这里比喻人的塑造。意思是这个人像陶土一样,在还没完全成型时就已经有了独特的气质,暗示他天生不凡,不需要刻意雕琢。
最后两句“自者般伎俩,也有人描模上丹青”,意思是尽管这个人看起来平凡无奇,甚至有些古怪,但还是有人欣赏他的独特,愿意把他的形象画下来(“丹青”指绘画)。这说明真正的高人即使不张扬,也会被有眼光的人发现和敬重。
整首诗的精华在于: 它赞美了一种不靠外表、不靠言语,而是靠内在气质和智慧打动他人的人。这种人可能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些“怪”,但他们的精神境界却让人敬佩。诗人用陶土、枯木、寒岩等意象,塑造了一个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低调却强大的精神力量。
释妙伦
释妙伦(一二○一~一二六一),号断桥,俗姓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松山人,又号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广慈院宗嗣论禅师出家,即剃发投礼。不满一年行脚,首见谷源道于瑞岩,次年谒灵隐。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台州瑞峰祇园禅寺。十年(一二五○),迁瑞岩净土禅寺。后迁天台国清教忠禅寺。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宝等编《断桥妙伦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