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绍论诗文作

黄口至白发,鼎鼎鸣文章。
嘐嘐古之人,濡沫秕与糠。
既无卓尔见,难局升斗量。
披窃月露馀,已如风云翔。
翘首故踧踖,稚辞声老苍。
识每下万人,足未踰一邦。
师学无从来,反规以求方。
留难讥苦涩,陈腐始馨香。
烈烈三百篇,王风肇鸿庞。
五言起汉魏,已泄大雅庄。
文字炳秦汉,六代弊流唐。
对偶一相谐,理趣因随亡。
况事尖丽间,委曲叶宫商。
言新意不续,道失语徒狂。
朴素轻典刑,巧薄高飞扬。
稍无效颦耻,安受时誉光。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枉君陈矢辞,端谒世儒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辛辣直白的语言,批判了当时文坛上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气,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反规以求方")像照妖镜般戳穿假文人的嘴脸:
- 作者讽刺一些人从年轻到老都在写空洞文章,像学舌鹦鹉般模仿古人,作品既没独特见解又经不起推敲。
- 这些人明明见识短浅却装腔作势,用幼稚的辞藻硬拗出老练风格,像没出过远门的人却要指点江山。

第二部分("留难讥苦涩"到"安受时誉光")直指文坛三大弊病:
1. 审美扭曲:把陈词滥调当经典,真正的好文章反而被嘲笑
2. 形式主义: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和音律,导致思想性丧失(就像现在某些追求押韵却内容空洞的歌词)
3. 创作乱象:要么新词配旧思想,要么为标新立异胡说八道,要么轻视传统盲目创新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
- 以《诗经》和汉魏五言诗为标杆,强调真正的好文章应该像周朝王风那样大气,像汉魏诗歌那样庄重。
- 最后用"悲且长"道出改革文风之难,但依然坚持要说真话,像正直的儒者那样直言不讳。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比喻生动:把劣质文章比作"秕糠",把模仿者比作"效颦",画面感极强
2. 节奏铿锵:大量四字句如"烈烈三百篇""文字炳秦汉",读来掷地有声
3. 现实意义:对当下网络时代"流量至上""辞藻堆砌"的创作仍有警示作用

就像一位耿直的老教授在痛心疾首地指出:好文章不在于辞藻多华丽,而在于有没有真知灼见;创新不是胡编乱造,要在传承中突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