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节庵六十寿诗(戊午,一九一八) 其三
荔湾一尊话,未壮君已髯。
服官却复辞,山泽甘终淹。
相思千里会,淞波摇明蟾。
岂图温室中,长岁如鲽鹣。
劝讲日不给,遑暇忧苍黔?
归沐就庭楸,借书互校签。
元佑邈隔世,唏嘘说垂帘。
朝贵骨尽尘,谁德谁怨嫌?
时于酒垆侣,襟泪还一沾。
河清倘可俟,火井宁竟熸?
醉卧北窗下,风来忘凉炎。
服官却复辞,山泽甘终淹。
相思千里会,淞波摇明蟾。
岂图温室中,长岁如鲽鹣。
劝讲日不给,遑暇忧苍黔?
归沐就庭楸,借书互校签。
元佑邈隔世,唏嘘说垂帘。
朝贵骨尽尘,谁德谁怨嫌?
时于酒垆侣,襟泪还一沾。
河清倘可俟,火井宁竟熸?
醉卧北窗下,风来忘凉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写给好友梁节庵的六十岁祝寿诗,但内容并非单纯庆贺,而是通过回忆两人友谊和人生际遇,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青春记忆(前四句) 回忆年轻时在广州荔湾把酒言欢的场景,那时梁节庵虽未到壮年却已蓄起胡须。他本可做官却选择辞官归隐,甘愿像隐士一样与山水相伴。这里用"山泽甘终淹"的比喻,突出友人淡泊名利的品格。
2. 中年相伴(中间十二句) 描写两人在上海重逢后惺惺相惜的日子。用"鲽鹣"(比目鱼和鸳鸯鸟)比喻形影不离的友谊,说他们忙于讲学没空忧国忧民,闲暇时一起校对书籍。提到"元佑垂帘"的典故(北宋太后听政的旧事),暗示对当时政局的失望,感叹当年权贵都已作古,恩怨也无人记得。这些描写中藏着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
3. 晚年期许(最后四句) 在酒肆与老友对饮时仍会落泪,但依然怀着希望——像等待黄河变清一样期待太平盛世,相信像天然气井不会永远熄灭般,理想终将实现。结尾"醉卧北窗"的闲适画面,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全诗妙在: - 用"荔湾饮酒""淞波明月"等具体场景让回忆鲜活 - "鲽鹣"比喻友谊,"火井"象征希望,生动形象 - 表面写祝寿,实则借友谊写时代悲欢,情感深沉 - 从青春到晚年的人生跨度中,始终保持着文人风骨
这种将个人友谊与家国情怀交融的写法,让寿诗超越了应酬之作,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