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仓台
帝念畿甸民,财力俱有限。
俗吏肆贪残,侵渔荡赀产。
致治在得贤,刺史尤当拣。
明公如范滂,清节迈杨绾。
疏宠畀仓台,一道俱刮眼。
籴贵望公平,敛苛冀公划。
察吏贵精明,临民当敬简。
高才固优为,伫见鸠功僝。
将令愁叹民,喜至笑声莞。
绣节暂驰驱,玉堂资著譔。
行矣促公归,饯行聊兴盏。
俗吏肆贪残,侵渔荡赀产。
致治在得贤,刺史尤当拣。
明公如范滂,清节迈杨绾。
疏宠畀仓台,一道俱刮眼。
籴贵望公平,敛苛冀公划。
察吏贵精明,临民当敬简。
高才固优为,伫见鸠功僝。
将令愁叹民,喜至笑声莞。
绣节暂驰驱,玉堂资著譔。
行矣促公归,饯行聊兴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皇帝关心京城周边百姓的生活,知道他们财力有限,但一些贪官却肆意压榨,导致百姓破产。作者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选贤任能,特别是地方官要严格挑选。他称赞一位叫"明公"的官员像古代清官范滂和杨绾一样清廉,被派去管粮仓后,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
百姓希望这位官员能做到:粮食买卖要公平,税收不能太苛刻,考察下属要明察秋毫,管理百姓要宽厚仁爱。作者相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做好,让愁苦的百姓重新露出笑容。最后说这位官员只是暂时外派,将来还要回朝任职,现在设宴为他送行。
全诗通过送别清官的场景,表达了三个核心思想:
1. 揭露当时官场贪腐害民的现象
2. 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3. 描绘了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贪官的批判,又有对好官的赞美,最后还流露出对改善民生的期待,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许应龙
(1168—1248)福州闽县人,字恭甫。宁宗嘉定元年进士。历籍田令、太学博士。理宗即位,首陈正心为治国平天下之纲领,迁著作郎。出知潮州,训阅军兵,平息盗寇,安抚峒僚,治绩有声。端平初,召为礼部郎官,累官兵部尚书,后以端明殿学士提举洞霄宫。有《东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