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鞍山

足历黄州百叠山,更无平地只冈峦。
物皆枯稿非人世,石最崔嵬是马鞍。
畏日流金红艳艳,乱沙堆雪白漫漫。
崎岖出尽聊休息,喜有松声六月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穿越黄州马鞍山时的艰辛旅程和独特感受,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开篇两句直接点明旅途特点:走遍黄州层层叠叠的山峦,这里几乎没有平地,只有连绵起伏的山冈。用"百叠山"形容山势连绵,"更无平地"突出地形险峻,让读者立刻感受到行路的艰难。

中间四句用强烈对比展现山区奇景:万物枯槁如同脱离人间的荒原,而高耸的马鞍山石峰最为醒目。烈日把岩石晒得通红似火,乱石堆在阳光下白得刺眼如雪。这里"红艳艳"与"白漫漫"形成色彩碰撞,"畏日流金"和"乱沙堆雪"的比喻既夸张又贴切,让人仿佛看到灼热阳光下红白交织的奇异山景。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当历尽崎岖山路后,终于可以休息时,最令人欣喜的是六月酷暑中竟能听到松涛送来的凉意。这个结尾充满戏剧性——在描写了种种艰苦之后,突然出现"六月寒"的惬意,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苦尽甘来的快意。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过"枯槁"与"崔嵬"的景物对比、"流金"与"堆雪"的视觉冲击、"畏日"与"六月寒"的体感变化,把一次艰苦的山行写得有声有色,最后落在意外收获的愉悦上,让读者也跟着体验了一把"先苦后甜"的旅行滋味。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