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岭至三岔

出岭上云霓,入溪下烟岚。高高不可极,杳杳讵能探。

朱崖秀夏木,石壁𣅡寒潭。千林览葱茜,百丈窥澄涵。

崩奔谷响赴,隐曜川光含。登陟力不辞,险阻情已谙。

潜渊羡垂纶,越巘思停骖。振策岷峨西,扬帆江汉南。

临深匪忘惧,履坦但怀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穿越山岭的壮丽旅程,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感悟。我用大白话帮你拆解它的魅力:

1.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
"出岭上云霓,入溪下烟岚"——诗人刚爬出云雾缭绕的山顶,又钻进溪谷的雾气中,像在仙侠剧里御剑飞行。用"云霓""烟岚"这些飘渺的意象,瞬间把读者带进仙境。

2. 爬山就像人生闯关
"高高不可极""登陟力不辞"这些句子,表面说山高得看不到顶、累到腿软也不放弃,实际暗喻人生路上的困难。最妙的是"临深匪忘惧,履坦但怀惭"——过深渊时害怕很正常,走平路反而觉得惭愧,这反差感道出了奋斗者的真实心态。

3. 自然界的交响乐
"崩奔谷响赴"是山涧奔流的轰鸣,"千林览葱茜"是满眼绿浪的视觉盛宴。诗人把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的全都写成"4D体验",比现在网红景点的打卡照生动多了。

4. 随时想躺平的冲动
看到深潭想钓鱼(潜渊羡垂纶),翻过山脊想停车(越巘思停骖),这些小心思特别真实。就像现代人嘴上说要奋斗,看见奶茶店就走不动道,古今人类的本质果然相通。

5. 收尾的哲学味
最后扬帆远行的画面,藏着两层意思:身体在继续冒险,心里却明白"平坦大道反而让人不安"的道理。这种矛盾感恰恰说明:真正的成长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既有《国家地理》级的风景,又有《心灵鸡汤》式的感悟。最厉害的是,明明写的是1700年前的旅行,现代人读着依然能共情——毕竟谁还没在人生路上边爬坡边想偷懒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