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运宫白皮松歌(庚午)
昌运宫在香山乡,古松七株百尺长。
入门瞥眼惊相望,白龙乱窜千条光。
鳞鬣欲动冷忽僵,森然结夏堆雪霜。
阴羽鹤鹤飞来凉,仙人垩以琼瑶浆。
十步之外闻古香,手扪其肤腻若肪。
俯视桧柏翻老苍,相怜皆是沧海桑。
有明正德多权珰,永也差比彬瑾强。
所知尚有几希良,依松造墓深埋藏。
松涛暮起思茫茫,阳明古洞应斜阳。
入门瞥眼惊相望,白龙乱窜千条光。
鳞鬣欲动冷忽僵,森然结夏堆雪霜。
阴羽鹤鹤飞来凉,仙人垩以琼瑶浆。
十步之外闻古香,手扪其肤腻若肪。
俯视桧柏翻老苍,相怜皆是沧海桑。
有明正德多权珰,永也差比彬瑾强。
所知尚有几希良,依松造墓深埋藏。
松涛暮起思茫茫,阳明古洞应斜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北京昌运宫七棵古老白皮松的壮丽景象,并借古松抒发了历史沧桑之感。
开篇直接点明地点和主角——昌运宫七棵百尺高的白松。诗人用"白龙乱窜"的比喻,把阳光下闪烁的松枝比作游动的白龙,既写出松树的高大挺拔,又赋予动态美感。"鳞鬣欲动"继续用龙鳞形容皴裂的树皮,说它们仿佛要活动却又突然静止,形成奇妙的动静对比。
中间部分着重描写松树给人的感官体验:树冠浓密如堆积的雪霜,树荫凉爽似有仙鹤栖息,树皮像被仙人用琼浆涂抹过般光滑细腻,还能闻到特殊的古木香气。通过触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随后笔锋一转,由松树联想到历史。提到明朝正德年间的宦官(权珰),说建造昌运宫的太监张永虽也是宦官,但比刘瑾等人要好些。这里暗含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暗示这些古松见证过朝代更迭。
结尾处"松涛暮起"的描写最有意境:傍晚松涛阵阵,让人思绪万千,而远处阳明古洞的斜阳更添苍凉。这个画面把自然景观和历史沉思完美融合,用松涛声和夕阳营造出悠远深沉的氛围。
全诗最妙处在于:既生动刻画了白皮松的奇特之美,又通过古松串联起自然与历史,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松树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运用,让读者能感受到他面对古迹时那种既赞叹又怅惘的复杂心情。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