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送陈康侯入楚
雪晴池馆,怅离筵难又。
输与游人闹烟九。
忆横汾策马,通潞拿舟,都不似、此度匆匆分手。
遥山何限隔,行尽穷沙,盼到青青武昌柳。
后夜苦怀人,一纸相思,报碣石、轻鸿能否。
算耆旧、襄阳未应稀,知汉上题襟,共谁樽酒⑴。
输与游人闹烟九。
忆横汾策马,通潞拿舟,都不似、此度匆匆分手。
遥山何限隔,行尽穷沙,盼到青青武昌柳。
后夜苦怀人,一纸相思,报碣石、轻鸿能否。
算耆旧、襄阳未应稀,知汉上题襟,共谁樽酒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送别好友陈康侯去楚地(今湖北一带)的场景,充满了依依不舍和牵挂之情。
上片(前八句)描绘送别的环境:
1. 开篇用"雪晴池馆"点明时间是雪后初晴,地点在池塘边的馆舍,本该是赏景的好时候,却因离别而惆怅。
2. "输与游人闹烟九"用对比手法:别人都在热热闹闹地过重阳节(烟九指重阳节),自己却要面对离别。
3. 回忆过去和友人一起在山西骑马(横汾)、在通州划船(通潞)的快乐时光,反衬出这次仓促分别的遗憾。
下片(后八句)写对友人的牵挂:
1. 用"遥山""穷沙"写路途遥远艰险,直到看见武昌的柳树才算到达目的地。
2. "后夜苦怀人"想象分别后深夜思念的情景,担心书信(轻鸿指书信)能否顺利寄到河北碣石(可能是作者所在地)。
3. 最后想到楚地襄阳应该还有不少文人雅士,但不知道好友在那里能和谁一起饮酒作诗,表达了对友人孤独处境的担忧。
全词亮点:
- 用"武昌柳"这个典型意象暗示目的地
- "轻鸿"比喻书信很形象
- 通过对比(游人热闹vs自己离别)、回忆(过去游玩vs现在分离)、想象(未来书信往来)多角度抒发情感
- 结尾的问句特别能引发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真切的牵挂
这首词把送别时复杂的情感写得细腻动人,既有眼前离别的伤感,又有对友人旅途和未来生活的担忧,展现了真挚的友情。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