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君殉节诗

独以书生能骂贼,当年英烈试重论。
三刀讵足旌儒吏,一剑聊凭答圣恩。
空祀桐乡频洒泪,谁招辽海未归魂。
祇今凛凛馀生气,昔岭千秋有血痕。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书生在乱世中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悲壮故事,歌颂了他忠贞不屈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英雄气概(前四句) 诗中用"独以书生能骂贼"开篇,突出一个文弱书生面对强敌时毫不畏惧的形象——他虽无武力,却敢直面叛军痛斥其罪行。"三刀""一剑"的描写并非实指武器,而是象征他即使遭受残酷迫害(三刀),仍以生命(一剑)报答国家的恩情。这种书生变战士的反差,更显其勇气。

2. 深切哀思(中间两句) "空祀桐乡"指百姓为他立祠祭奠却只能空流泪,"辽海未归魂"暗示他战死他乡尸骨难寻。这两句通过家乡人的悲痛和战士魂归无处的苍凉,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他不仅是符号化的烈士,更是让亲人肝肠寸断的普通人。

3. 精神永存(最后两句) 诗人用"凛凛馀生气"形容英雄虽死,但刚毅之气仍震慑人心。"昔岭千秋有血痕"以山岭上永不褪色的血迹作结,将个人牺牲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丰碑,就像我们说"烈士鲜血染红了山岗"一样震撼。

全诗最动人的是"反差感":一个本该拿笔的书生拿起了剑,看似柔弱却最刚强。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勇气不在于身份强弱,而在于明知危险仍坚持正义的选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