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北宋灭亡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前两句开门见山指出:没有天险可守的地方难以成为国家根基,可宋朝为何偏要定都开封(汴京)呢?这里直接点出北宋建都的致命失误——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写决策失误:宋徽宗联合金国攻打辽国(图燕)是重大失策,而后来有人提议迁都洛阳(徙洛)其实才是明智之举。可惜统治者没有采纳正确建议。
五六句用典型事例揭露亡国原因:"花石"指宋徽宗劳民伤财运送奇花异石的荒唐事,"金缯"指宋朝用金银丝绸向金国求和。这两件事形象展现了统治者昏庸误国、对外屈膝的丑态。
最后两句以"二龙"(指被金兵掳走的徽钦二帝)不归为象征,用"黍离"(典出《诗经》,表达亡国之痛)作结,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整个时代的悲怆。全诗就像一幅历史画卷,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北宋灭亡的关键节点,字里行间充满对误国者的谴责和对故国的哀思。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