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疴杂诗 其十六 (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作)

一声长啸海天空,声浪沈沈入海中。
又挟馀声上天去,天边嘐唳一归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到二十年间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长啸的声音在海天之间传播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一声长啸海天空”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长啸声从空中发出,穿越海洋,传向远方的情景。这里,“一声长啸”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感慨或情感的宣泄,而“海天空”则暗示了声音的传播范围广泛,不受限制。

接着,“声浪沈沈入海中”进一步描绘了声音在海洋中的传播过程。这里的“沈沈”形容声音深沉而有力,仿佛有一股力量能穿透海洋,直达海底。同时,“入海中”也暗示了声音的传播没有终点,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然后,“又挟馀声上天去,天边嘐唳一归鸿”两句则是诗人想象的声音在天空中的回响。这里,“挟馀声上天去”意味着声音不仅在海洋中传播,还在天空中回荡。而“天边嘐唳一归鸿”则描绘了声音在空中与归鸿相遇的情景。归鸿是指飞回巢穴的鸟儿,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在空中飘荡时,仿佛与归鸿相遇一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长啸声在海天之间的传播过程进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