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二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黄河边的生动画面,同时借鸟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开:清晨的黄河上,诗人乘船漂流,看到岸边沙洲上挤满了各种水鸟。这里用"羽族"代指鸟类,"满"字写出鸟群的热闹。

接着镜头突然聚焦到一只孤高的黄鹄(一种高洁的大鸟)。它不知从何处飞来,昂首挺胸地站在鸟群中,显得格格不入。"昂藏"二字活画出它气宇轩昂的姿态。

后面四句是诗人的感叹:这只黄鹄的鸣叫无人欣赏,觅食饮水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诗人忍不住对它说:你明明知道九天之上(云汉)的广阔,为什么不展翅高飞呢?

全诗妙在借黄鹄写人。那只不合群的大鸟,就像现实中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诗人表面劝鸟高飞,实际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真正高洁的人在这个世俗世界难觅知音,不如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最后那个反问句特别有力,把整首诗的意境一下子拔高了。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