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赋金银山送萧茂才之遂江并柬周用性

金银两山蔚参差,我昔西游曾见之。石台照耀落日紫,下映流水光离离。

干戈苍茫隔烟雾,清秋送子山中去。沦落同悲雁塔人,登临更赋龙门句。

水北山人须鬓苍,十年寄书不得将。君去相寻定相得,却望两山心恻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萧茂才去遂江时写的,同时托他捎信给另一位朋友周用性。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山水的怀念,也有对友情的珍视,还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感慨。

前四句回忆作者曾经游览金银山的经历。金银两座山高低错落,夕阳照在石台上泛着紫光,山下流水波光粼粼。这里用"金银"形容山色,落日和流水的描写充满画面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眷恋。

中间四句转到现实场景。战乱未平("干戈苍茫"),在清秋时节送朋友进山。提到"雁塔人"和"龙门句"两个典故:唐代进士在雁塔题名,比喻功名成就;"龙门"指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暗示对朋友的期许。这两句透露出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也鼓励他写下佳作。

最后四句提到另一位朋友周用性("水北山人"),十年未能通信,托萧茂才代为寻访。结尾"却望两山心恻恻"最为动人:望着金银山,想到两位朋友分隔两地,心中充满忧伤。这个"恻恻"既是对友情的牵挂,也暗含对战乱时代的无奈。

全诗亮点在于:
1. 时空交织:过去的美景与现实的离乱形成对比
2. 情感递进:从写景到送别,再到托付书信,层层深入
3. 用典自然:雁塔、龙门的典故不显晦涩,反而加深了情感
4. 结尾留白:以遥望青山收尾,让离愁余韵悠长

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山水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以及乱世中朋友间惺惺相惜的真情。虽然写的是古代场景,但那种对友情的珍重、对时局的忧虑,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