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丈夫志四海,立身自有余。
安能事一室,遂欲逃空虚。
嘉遁盖贞吉,圣人不予愚。
况当艰难际,行止岂欲迂。
若为动干戈,爰及此林闾。
风气混六合,理难静一隅。
奔走固不恤,邻里谁安居。
所恤罔悔吝,类为时所驱。
出门已忧劳,入门复欢娱。
一欣朋徒合,再喜景物殊。
绿竹洒秋色,疏花耀前除。
开轩坐林杪,更取琴与书。
西山澹相对,落日号惊乌。
忍闻濮阳血,草木渍模糊。
杀戮本群盗,哀矜为无辜。
三叹观化初,人生亦须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在乱世中的矛盾心境,既有报国之志,又渴望归隐田园。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理难静一隅")写诗人的家国情怀。他开篇就表明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不能只顾自己安逸。虽然知道隐居是高尚的选择,但面对国家危难,他无法独善其身。战乱波及家乡,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谁都不可能真正安稳。

第二部分("奔走固不恤"到"落日号惊乌")展现了诗人回到草堂后的复杂心情。在外奔波时顾不上后悔,但回到家与朋友相聚,看到秋日竹林、门前野花的美景,坐在林间读书弹琴,面对西山落日,又感到片刻欢愉。这部分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乱世中知识分子难得的宁静时光。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笔锋一转,想到战乱中百姓的苦难。落日乌鸦的哀鸣让他联想到濮阳战场的血腥,草木都被鲜血染红。诗人痛斥那些制造杀戮的强盗,同情无辜受害的百姓。最后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暗示在动荡时代更要珍惜生命、有所作为。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既想保家卫国,又向往田园生活;既享受朋友相聚的快乐,又为百姓苦难痛心。诗中"绿竹洒秋色"等清新画面与"濮阳血"的惨烈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最后的人生感叹,既是对乱世的无奈,也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