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周然父
忆昨被严召,同时具行李。
海风九月寒。孤翮相次起。
扁舟下双溪,鼓棹共秋水。
览胜定徘徊,得酒对欢喜。
欲得骨髓奇,先后献天子,
六驭驻松江,端门书高启。
披云就尧日,一色炫光炜。
孤根际春阳,生动自兹始。
抡材有时相,小大听所委。
茵冯忽东西,分此旧窗几。
公居陋室中,屋壁初料理。
人静夜灯孤,叶动声入耳。
数日皆大风,檐冰冻相倚。
坐想髯鬓逸,清吟不知已。
慎书缄锦囊,莫贵洛阳纸。
海风九月寒。孤翮相次起。
扁舟下双溪,鼓棹共秋水。
览胜定徘徊,得酒对欢喜。
欲得骨髓奇,先后献天子,
六驭驻松江,端门书高启。
披云就尧日,一色炫光炜。
孤根际春阳,生动自兹始。
抡材有时相,小大听所委。
茵冯忽东西,分此旧窗几。
公居陋室中,屋壁初料理。
人静夜灯孤,叶动声入耳。
数日皆大风,檐冰冻相倚。
坐想髯鬓逸,清吟不知已。
慎书缄锦囊,莫贵洛阳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难忘的友情和人生际遇,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回忆共赴京城的旅程
前八句像一组电影镜头:九月寒风中,诗人与好友周然父结伴乘船进京,秋江鼓棹、沿途赏景、把酒言欢。用"孤翮"(单飞的鸟)比喻两人虽孤独却并肩前行,扁舟秋水的画面透露出既萧瑟又豪迈的复杂心情。
2. 仕途抱负与际遇
中间部分展现两人的理想:像寻得珍宝般准备向天子献才。"六驭驻松江"暗指皇帝南巡的机遇,"披云见尧日"比喻遇到明君的喜悦。但"茵冯忽东西"笔锋一转,暗示后来两人如车垫般被随意安排到不同岗位,流露出对仕途无常的感慨。
3. 清贫中的文人风骨
最后八句最打动人心:描写周然父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夜晚独对孤灯,听着风吹树叶,檐下结着冰凌。但这样清苦的环境中,友人依然保持着"清吟不知已"的诗意情怀。结尾"慎书缄锦囊"的叮嘱,既说诗文贵在精神而非纸张的贵重,也暗含对友人才华的珍视。
全诗最精彩的是冷暖对比:前段旅途的秋风与后段屋内的寒冰呼应,但始终贯穿着文人间的温暖情谊和精神火光。诗人没有直接说"珍惜友情",而是通过"共秋水""旧窗几"这些具体物件,让读者感受到历经世事后依然醇厚的君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