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九曲棹歌 其三

三曲倚棹歌,遗蜕今不朽。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

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武夷山九曲溪畔的一段景色和思考,通过几个具体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仙人传说的感慨和想象。

“三曲倚棹歌”,诗人停舟在九曲溪的第三个弯道,轻声吟唱。这里的“棹歌”指的是船夫在划船时所唱的歌谣,这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遗蜕今不朽”,诗人提到这里曾经有过一种不朽的存在。“蜕”在这里指的是仙人遗下的形体,可能是他们的骨头或者其他遗物。这在暗示武夷山是仙人降临时的地方,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其人在何处,还来礼骨否”,诗人发问,那些仙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是否还会来祭拜这些遗下的骸骨?这表达了诗人对仙人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已离开这世上的深切疑问和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仙人传说的依恋。

“绝壁架虚舟,有谁负之走”,诗人想象仙人们是如何在绝壁间穿梭,驾着虚无的舟船自由地行走。他提问:这些仙人是如何做到的?是否有人能够像他们一样,在绝壁之间自如移动?这既是对仙人神力的赞叹,也是对现实中不可能之事的想象。

“乃悟少年仙,狡狯何不有”,诗人感慨,仙人们虽然年纪轻轻,却能够施展狡猾的手段,做出各种神奇的事情。这里的“狡狯”并非贬义,而是赞美仙人们充满智慧和创造力,能够实现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岩前石虎吟,将无遭一口”,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岩石前的一只石虎,仿佛它在吟唱或呼啸,诗人发问:石虎的叫声是否会招来猛兽的攻击?这句话不仅增加了场景的生动性,也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意象和提问,表达了诗人对于仙人传说的遐想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