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夜宿林间的小鸟在月光下的不安与惊飞,短短四句却充满动态的画面感和细腻的生命体验。
前两句像一组电影慢镜头:纤细的新月爬上深林树梢,镜头下移,一只小鸟正独自发出"啧啧"的鸣叫。这里用"纤月"而非满月,暗示着光线微弱的环境;"啧啧"的叫声既写实又传神,让读者仿佛能听见寂静林间细微的声响。
后两句突然转入快节奏:半夜山风骤起,受惊的小鸟扑棱着翅膀掠过相邻的树枝。这个转场极具戏剧性——从静谧到动荡,从安稳到惊慌,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被意外打破平静的时刻。诗人没有直接写小鸟的恐惧,但"急"和"惊"两个字已让读者感同身受。
全诗妙在看似写鸟,实则映照人生。那只在月光与山风间辗转的小鸟,何尝不是每个普通人的写照?我们都在生活的枝头寻找栖息之地,却常常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扰。诗人用20个字就完成了一次对生命脆弱性的温柔凝视,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