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一生的老人乘船经过吴城山时的所见所感,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用"老此生"直接点明主人公的沧桑经历,从淮河到蜀地、荆襄的漫长漂泊后,终于能在吴城山用昏花的双眼辨认故乡。这里"归与"二字透露出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
中间两联用对比强烈的画面展现吴城山的景象:岸边古树盘根错节仿佛有神力加持,树荫浓得遮天蔽日;而赣江水却清澈见底,形成明暗交错的视觉冲击。江面上南来北往的船只与孤独的鸿雁、西沉的落日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沧桑感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最有趣:老人说自己虽然"枯肠"(比喻才思枯竭),但还能勉强写诗。当船夫敲响开船的铜钲时,这个细节突然打破沉思,让整首诗在余韵中收尾。铜钲声既代表现实中的启程,也暗示人生旅途仍在继续。
全诗妙在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山水画卷,既有"树暗水清"的鲜明对比,又有"孤鸿落日"的永恒意象,最后用一声钲响把思绪拉回现实,举重若轻地完成了对漂泊人生的诗意表达。
陶梦桂
陶梦桂(一一八○~一二五三),字德芳,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人。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一二○)进士,调德安府司户参军。辟为安陆军节度推官。入荆南、四川安抚司幕。历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命知容州,未赴。閒居十五年,宝祐元年卒,年七十四。有《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卷三为附录),今仅存民国宜秋馆翻刻清雍正十二年修补明崇祯元年裔孙陶文章刊本。事见本集卷三宋罗必先《故知容州朝请陶公墓志铭》及近人李之鼎跋。陶梦桂诗,以宜秋馆翻刻本(藏浙江图书馆)为底本,底本明显错讹酌予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