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其一

戏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
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
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
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鱼为喻,讲述了一种自在洒脱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描写鱼儿的生活状态:在蒲叶间嬉戏,顺着水流游向远方。这里用鱼儿的自由游动,比喻人生应当随性而行,不被束缚。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现鱼的傲骨:它不需要像翠鸟那样靠华美羽毛吸引目光,也不惧怕鹈鹕(一种捕食鱼类的鸟)的威胁。虽然它体型庞大到能吞舟(夸张说法),但从不担心会困在干涸的车辙里。这里其实是说: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外在装饰,也不畏惧威胁;即便拥有巨大才能,也不会陷入困境。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与其像庄子在濠梁观鱼那样刻意追求快乐(典故出自庄子与惠子"子非鱼"的辩论),不如像江湖中的鱼儿那样彼此相忘、自由自在。这是说刻意追求快乐反而不得,真正的逍遥是彼此不记挂、各得其所的自然状态。

全诗通过鱼的意象,表达了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羁绊的理想。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不受约束的状态。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追求心灵自由仍有启发意义。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