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送别的温馨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动人。
前两句写送别时的场景:在潞河边,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即将远行的马车上,京城刚下过雪,柳树刚刚冒出嫩芽。这里用"迟日"(春日)和"初晴"营造出温暖明亮的氛围,柳树新芽暗示着生机和希望,冲淡了离别的伤感。
后两句想象朋友的旅程:一路上青山相伴直到淮河岸边,而皎洁的月光已经照亮了江南大地。诗人用"青山"和"明月"这两个美好的意象,既写出了旅途的风景,也暗含对朋友前程的祝福。特别是"照人明月已江南"这句,用月光跨越空间的手法,巧妙地把送别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显得情意绵长。
整首诗没有直接写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明媚的春光、优美的旅途风光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开阔的空间感,让读者感受到虽然人各一方,但情意相通的美好意境。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