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旅魂惊,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
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
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
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
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
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
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
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旅人,在秋夜江上的孤独与愁思。

上片写景,用一系列萧瑟的意象勾勒出压抑的氛围。开篇"旅魂惊"三字直接点明主题——一个惊惶不安的游子。接着用"鼋鼍(大龟鳄鱼)催浪"、"暗潮"等意象,暗示旅途的危险和内心的不安。"疏林"、"败苇"、"秋声"等衰败的秋景,烘托出凄凉的心境。乌云压顶、大雨倾盆、孤雁横飞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感。最后"戍角"(军营号角)、"村砧"(捣衣声)、"渔火"三个声音与光影的细节,在黑暗中带来一丝人间烟火气,却更反衬出旅人的孤独。

下片转入抒情。游子自问为何要滞留他乡,感叹美好时光在漂泊中消磨殆尽。"倦枕"、"寒衾"两个细节生动表现了旅途的艰辛。最精彩的是结尾的想象:游子猜想此刻一定有家人在高楼望月,数着更声等待自己归来。"玉钗敲断"这个细节暗示家人因长久等待而焦虑不安,连发钗都敲断了,却依然等不到归人。

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游子思乡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双向的思念——不仅写游子想家,更想象家人如何思念游子,这种双向的情感投射让作品的感染力倍增。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