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土匪纪事

立国有大纲,时势在提挈。
太阿一旁落,皇图四崩裂。
去年□□侵,人心徵固结。
鲁殇执干戈,并儿磨箭筈。
处处争守陴,机械为敌设。
忽闻和议成,金瓯割数缺。
台地在割中,义士皆卷舌。
倾心事皇家,见摈得金玦。
同袍有素心,仇愤无由雪。
况隔天九重,仰首望长觖。
自此人心离,短气失豪杰。
日暗浮霾生,狐狸出躠蹩。
匪人坌牛毛,郊野为草窃。
本非揭竿徒,亦异乘机哲。
不过如骄儿,无父出为孽。
所以民情涣,实由国柄折。
我思此时初,大势未遽跌。
何以枢府臣,国体此嫚亵!
竟将中兴基,欲以偏安列。
柱触共工头,碧呕苌弘血。
我抱杞人忧,闻之肠为热。
路上凄风来,长痛回车辙!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痛心疾首。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时局背景:诗人描写了国家遭遇外敌入侵("去年□□侵"),朝廷却签订割地条约("忽闻和议成,金瓯割数缺"),导致台湾被割让。这就像家里遭强盗抢劫,家长却主动把房间让出去,让百姓既愤怒又无奈。

2. 社会乱象: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社会崩溃后的乱局——好人寒心("义士皆卷舌"),坏人横行("狐狸出躠蹩"),小偷小摸遍地("郊野为草窃")。就像班级失去班主任,调皮学生开始作乱,但这些人本质不坏,只是缺乏管教("不过如骄儿,无父出为孽")。

3. 核心批判:诗人把矛头直指朝廷决策者,认为他们像败家子一样糟蹋祖宗基业("竟将中兴基,欲以偏安列")。最后用"共工撞天柱""苌弘化碧"两个典故,比喻国家根基被毁的惨状,就像看到自家房子被人拆了梁柱,让人痛心到吐血。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既有对百姓的同情,又有对腐败官僚的愤怒,更像一个清醒者看着国家滑向深渊却无能为力的呐喊。诗中"骄儿无父""房子拆梁"这些接地气的比喻,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