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古柏
太白名山古鄮东,结茅自晋永康中。
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
此柏未知何代植,大都伯仲之间肩随从。
昔闻天童山下路,二十里外皆青松。
载披《图志》稽古迹,诗句曾记王荆公。
今亦凋枯殆将尽,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
幸哉此柏尚苍古,至今兀立山之中。
无异孔明庙前树,根如铁石柯青铜。
我来偶然憩林下,两耳谡谡闻清风。
问尔何由得年寿,雨露岂独私化工。
若非山灵暗呵护,得毋佛力广大多神能。
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
此柏未知何代植,大都伯仲之间肩随从。
昔闻天童山下路,二十里外皆青松。
载披《图志》稽古迹,诗句曾记王荆公。
今亦凋枯殆将尽,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
幸哉此柏尚苍古,至今兀立山之中。
无异孔明庙前树,根如铁石柯青铜。
我来偶然憩林下,两耳谡谡闻清风。
问尔何由得年寿,雨露岂独私化工。
若非山灵暗呵护,得毋佛力广大多神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童寺一棵古老柏树的顽强生命力,同时感叹岁月变迁中自然与人文的沧桑。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开篇介绍背景:天童寺位于太白山(今宁波鄞州区),从晋代永康年间就建寺了。用对比手法说附近的育王寺松树已经"化龙飞去",而这棵柏树依然青翠。
2. 中间重点描写古柏:诗人不知道柏树的具体年龄,但推测它见证了千年历史。通过对比手法,说王安石诗中记载的二十里青松都已凋零,新栽的树也比不上老树的茂盛。用"铁根铜枝"的比喻,把这棵柏树比作诸葛亮庙前的著名古柏,突出其坚韧。
3. 结尾抒发感悟:诗人在树下乘凉时,思考这棵树长寿的奥秘。他认为不仅是自然雨露的滋养,更是山神庇佑和佛门神力的护持,才让古柏历经沧桑依然挺立。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棵古柏串联起千年历史,展现"活文物"的生命力
- 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与松树对比、新旧树木对比)
- 把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历史典故自然融合
- 最后引发对永恒与变迁的哲学思考,耐人寻味
简单说,就是通过描写一棵"活了几千年的老柏树",让我们感受到:有些东西看似脆弱却能战胜时间,这种持久的力量既来自自然,也来自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