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洞寄怀日下诸友
我生九夷内,识字陋且疏。六十阛阓眼,三入医无闾。
吴蜀壮游者,或有羡慕余。人本箕畴旧,仪犹汉官馀。
论交略名位,情真极吹嘘。书林与画图,招邀恣意摅。
恨不展归限,一年燕邸居。晨兴促膏秣,言旋敢徐徐。
天末动别情,海外送征车。登高怅远望,慨然念居诸。
不才应使职,智虑诚拘虚。若我自为暇,行当赋《遂初》。
拟访仙人窟,复寻高士庐。尘霾阻幽兴,岩壑气不舒。
独坐老禅榻,百面咄咄书。山灵傥怜我,重许良会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60岁老人的深情自白,表达了他对朋友、故乡和自由生活的思念。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三个层次:
1. 人生回顾:开头像聊天一样说自己生在偏远地方(九夷),读书不多,但很自豪去过不少地方(三次去医无闾山)。他知道别人羡慕他的游历,但强调自己保持本色——像古代贤人箕子那样朴实,待人真诚不分地位高低。
2. 京城生活的矛盾:在京城(燕邸)的一年里,虽然能尽情看书赏画,但始终惦记着回家。诗中"晨兴促膏秣"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像急着给马喂油准备返乡的老人,连早晨都在催促自己收拾行李。
3.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最后吐露心声——想学古人辞官归隐(赋《遂初》),寻访仙人和隐士,但现实像雾霾(尘霾)般困住他。结尾的"独坐老禅榻,百面咄咄书"最有画面感:一个老人独自在禅房,对着纸笔不停叹息书写,像在跟山神商量:"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感。没有华丽辞藻,只有老人絮叨的心里话:对友情的珍惜("情真极吹嘘")、对自由的向往、对年龄的无奈。特别是最后对山灵说话的孩子气,让人看到这位"不才应使职"的老官员,内心住着个渴望山野的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