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友人过华藏庵

长夏萧疏倦倚楼,相将兰若慰沈浮。
午钟敲醒十年梦,溪水流残半世愁。
塔影斜侵竹院冷,茶烟不断白云流。
徘徊竟日风尘外,话到无生意未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午后,诗人与友人拜访华藏庵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宁静的寺院景象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释然。

首联写夏日倦怠时与友人同访寺院。诗人用"萧疏"形容漫长的夏日让人疲惫,靠在楼边发呆;而寺院(兰若)成为抚慰心灵浮沉的好去处。这里暗示现实生活的疲惫与寻求精神解脱的渴望。

颔联用钟声和溪水写时光感悟。午钟的声响仿佛惊醒了十年的浑噩梦境,溪水的流淌带走了半生的忧愁。这两个比喻非常生动——钟声代表警醒,溪水象征时间,共同构成对生命流逝的顿悟。

颈联通过塔影与茶烟勾勒寺院清幽。斜塔的影子让竹林小院更显清冷,煮茶的轻烟与流动的白云融为一体。这一冷一暖的意象组合,既表现寺院的超脱氛围,又暗含人间烟火与自然之美的交融。

尾联写流连忘返的禅意交流。诗人在尘世之外徘徊整日,与友人谈论"无生"(佛教概念,指超脱生死)却仍觉意犹未尽。最后两句透露出对佛理探讨的热忱,以及暂时逃离世俗的轻松感。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钟声惊梦""溪水洗愁"等接地气的比喻表达深刻哲理;通过塔影、茶烟等日常景物营造空灵意境;最后落在朋友间的心灵对话,让宗教体验显得亲切自然。诗人将夏日倦怠、中年感慨与禅意感悟完美融合,读来既清新又意味深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