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鸟来纪临安钱王疑冢也

异鸟来,知县堂,券砖出,书钱王。钱王疑冢非一言,治东城北两志如骑墙。

史臣书葬稽后唐,日在茅山之原锦衣乡,大都假托归荒茫。

想王虑远谋孔臧,卜于邑治无盗戕。确有徵信碑则详,李元之功不可忘。

君不见六陵乃遭髡逆杨,名阡巨墓多罹殃。惟王泽在吴越疆,爱人及树谁忍伤。

非徒恃此为善藏,不然曹公七十二,胡以漳河败露由飞铓。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钱王)的疑冢(真假难辨的陵墓)的传说和思考。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首先讲了一个神奇现象:有奇怪的鸟飞来县衙,同时挖出了刻有钱王名字的砖券(古代地契)。这引出了钱王陵墓位置的两个说法(城东和城北),就像骑在墙头两边倒,谁也说不清。

2. 接着分析历史记载的矛盾:史书记载钱王葬在茅山锦衣乡,但诗人认为这可能是假托。他推测钱王很聪明,可能故意把墓选在县城附近,这样反而没人敢盗挖。诗中提到一块详细的石碑记载了这件事,还特别表扬了发现者李元。

3. 最后用对比手法:拿南宋六陵被盗(髡逆杨指杨琏真迦盗墓)和其他名人墓葬遭殃的例子,反衬钱王墓的完好。诗人认为这是因为钱王在吴越地区深得民心,百姓爱戴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伤害,而不是单纯靠隐蔽。结尾用曹操72疑冢的典故,说再多的疑冢也防不住盗墓(漳河疑冢因武器碰撞暴露),暗示钱王墓完好更多是靠民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神秘事件开头吸引人
- 展现历史谜团的趣味性
- 通过对比突出"得民心者得保护"的深刻道理
- 用曹操反例强调单纯靠计谋不如靠仁政
- 把严肃的历史思考写得生动有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