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历史典故和形象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杨慎(号文宪)跌宕起伏的一生。
前四句讲文坛争斗:明代诗坛百年间被"李何王"(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主导,杨慎却敢于挑战权威("力取茶陵赤帜张")。后两句用刺客暗杀("临清几及祸")和家仆重伤("木密负重伤")的惊险场面,暗示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的危险。
中间两句突出杨慎的才华:他像汉代郑玄注解《周礼》般博学("一星疑义徵周礼"),七岁就能在战场上即兴作赋(暗指其早慧)。这里用"香名"形容童年美誉,既点出其文采风流,又与后文的"妓散"形成对照。
最后两句以反差作结:当年头戴花枝、与歌妓纵情诗酒的少年("丫髻花枝群妓散"),最终竟穿着戎装埋骨他乡(杨慎晚年被流放云南)。"九原埋骨尚戎装"这个画面感极强的结尾,把文人从风流才子到落魄将军的命运转折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文坛争锋-政治险境-少年成名-晚景凄凉"四个片段,用电影蒙太奇般的手法,将杨慎传奇人生中最重要的矛盾冲突——才华与厄运、风流与刚烈——浓缩在56个字中。特别是最后"戎装埋骨"的意象,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失意文人,更是一个带着文人风骨走向生命终点的战士形象。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