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赏桃花的生动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半山山半出云烟,无处花多不可怜"写的是山间云雾缭绕,处处盛开的桃花都惹人怜爱。诗人用"半山山半"这样重复的句式,既点明地点,又让语言显得活泼有趣。"出云烟"三个字就勾勒出山间云雾缭绕的朦胧美感。
后两句"七娘子庙何人到,折取繁枝供几筵"写的是七娘子庙前少有人来,诗人折下繁茂的桃花枝供奉在庙中。这里通过"何人到"的设问,暗示庙宇的幽静,而"折取繁枝"这个动作,既表现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神灵的虔诚。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把山间赏花的闲适、桃花的美丽、庙宇的幽静都生动地表现出来。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具体的景物和动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山野的宁静美好。特别是最后折花供神的细节,更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虔诚和温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