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偶成
东林与西林,祗有矮墙隔。
远永共家风,各自立茅棘。
我游难尽兴,入眼眩金碧。
孤塔插空斜,万树屯云窄。
香炉拥烟紫,莲花照亭白。
未闻海潮音,多时坐饥迫。
淮僧心胆粗,迎送勤朝夕。
疾趋谓有礼,健论本无益。
谁誇绝俗高,反事望尘役。
逆料达者性,冥心灭踪迹。
日西乱鸟啼,俯仰阅今昔。
清游未遽返,忍冷坐寒石。
远永共家风,各自立茅棘。
我游难尽兴,入眼眩金碧。
孤塔插空斜,万树屯云窄。
香炉拥烟紫,莲花照亭白。
未闻海潮音,多时坐饥迫。
淮僧心胆粗,迎送勤朝夕。
疾趋谓有礼,健论本无益。
谁誇绝俗高,反事望尘役。
逆料达者性,冥心灭踪迹。
日西乱鸟啼,俯仰阅今昔。
清游未遽返,忍冷坐寒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西林之间游历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东西林虽然只隔着一道矮墙,但各有各的家风和荆棘丛生的环境,暗示看似相近的事物其实内在差异很大。"我游难尽兴"以下六句,用金碧辉煌的寺庙、高耸的孤塔、如云的树林、紫烟缭绕的香炉、白莲映照的亭台等意象,描绘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寺院景观,但这些华丽景象反而让作者感到不适。
"未闻海潮音"转折点出问题所在:在这样庄严的佛寺里,却听不到让人心灵宁静的海潮音(佛教说法声的比喻),反而因为饥饿难耐而坐立不安。接着批评淮地僧人虽然接待殷勤,但过分追求礼仪形式,健谈却空洞无物。他们表面上标榜超脱世俗,实际上却在为尘世琐事奔忙。
最后八句是作者的感悟:真正通达的人应该泯灭心迹、超然物外。在夕阳西下、群鸟归巢时,他静坐寒石之上,在俯仰之间体味古今变迁,宁愿忍受寒冷也不愿匆匆返回喧嚣的尘世。
全诗通过游寺经历,批判了当时佛教场所流于形式、背离本真的现象,表达了作者追求心灵真正解脱的愿望。诗中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的对比,以及最后"忍冷坐寒石"的坚持,都凸显出作者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追求。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