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宝林寺中的清净生活,以及他与高僧相遇后内心的释然。全诗语言平实,意境宁静深远。
首联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内心没有牵挂,外界也没有俗事打扰,禅房的门总是关着,很少有人来访。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却透露出一种自在。
颔联用两个细节展现修行者的日常:他不用像其他僧人那样远行求法(飞锡),只需在寺内卷帘就能欣赏周围的美景。这里暗含对简朴修行方式的肯定。
颈联通过昼夜对比,描写修行生活之美:白天听经时,仿佛有天花飘落(用典故形容佛法精妙);夜晚散步时,残缺的海月相伴。这些意象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尾联点明主题:今日遇到高僧可以畅谈佛理,让原本困扰自己的愁思都消散了。这里的"师"既指具体的高僧,也暗指能指点迷津的佛法。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感。诗人没有刻意说理,而是通过日常片段,自然流露出修行带来的心灵自由。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生活中;心灵的解脱往往来自简单的领悟。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杜衍善诗,工书法,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