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净禅意的场景,充满了空灵的美感和禅宗智慧。
前四句写禅室中的景象:在维摩诘(净名)的禅房里,香炉像冰雪一样洁净。这香炉供奉给雪山修行的僧人,香炉的意境就像芦花和秋月般清冷高洁。这里用冰雪、芦花、秋月等意象,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
后四句写禅师的修行状态:有求法者来访,但禅师可能连门槛都没看一眼(形容禅师入定之深)。禅师只是点燃怀中的香,静静聆听这个石炉(石友)诉说佛法。这里用拟人手法,把石炉比作能说法的朋友,暗示真正的佛法不在言语,而在静默的感悟中。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冰雪、秋月等意象营造出禅意的空灵 2. 通过"不瞥门槛"的细节,展现禅师超然的修行境界 3. 最后把石炉人格化,表达"万物皆可说法"的禅理 4. 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禅宗的"不立文字"之妙
诗人通过日常的香炉,写出了高深的禅意,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不在热闹的讲经中,而在静心体悟的每一个当下。
释慧空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