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乡人贺归

早知芳树不如归,底用青天接翅飞。
但了寝门安与否,更关城廓是和非。
预愁计日当还次,安得穷年只掩扉。
羡杀能诗西阁老,一庵依旧鬓毛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归乡生活的感慨,通过对比和自嘲,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用鸟儿的比喻开篇:早知道外面的繁华(芳树)不如回家好,何必非要冲上青天展翅高飞呢?这里用鸟儿拼命高飞暗指自己曾经追求功名,现在觉得不值得。

中间四句写现实困境:现在只关心家里是否安好(寝门安否),却还要为城里的是是非非操心。明明算着日子该回乡了(计日还次),却整年都被俗事缠身不能闭门隐居(穷年掩扉)。这几句生动展现了现代人也常有的矛盾——既想逃离喧嚣,又被生活责任束缚。

最后两句用对比手法:真羡慕那位会写诗的西阁老(可能指某位隐士),他的茅庵依旧清静,哪怕头发都稀疏了(鬓毛稀)也活得自在。这里"鬓毛稀"的细节既幽默又心酸,暗示岁月流逝,而自己还没过上想要的生活。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日常小事(算归期、羡慕邻居)道出人生普遍困境,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智慧。特别是"但了...更关..."的句式,把家庭责任和社会关系的拉扯写得特别真实,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