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

朱萼疑看九月枫,繁枝又借峄阳桐。
丹须吐舌迎风艳,绛蜡笼纱照月空。
西域应分安石紫,寝宫可作麦英红。
绿珠宴罢归金谷,七尺珊瑚映水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叫赪桐的植物,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它的美丽。

开头两句用枫叶和梧桐来比喻赪桐:红色的花朵像九月的枫叶一样鲜艳,茂密的枝条像峄山有名的梧桐一样挺拔。这里通过两种经典植物让读者能立即想象出赪桐的样子。

中间四句继续用各种比喻描写花朵:红色的花蕊像吐出的舌头在风中摇曳,花瓣像半透明的红纱灯笼在月光下发光。诗人还联想到西域的紫牡丹和宫廷里的红芍药,说赪桐的红色可以媲美这些名贵花卉。

最后两句用历史典故收尾:把凋落的花瓣比作西晋富豪石崇家宴散场,把倒映水中的花枝比作他炫耀的七尺珊瑚。这两个典故既展现了赪桐的奢华之美,又暗含繁华易逝的意味。

全诗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工笔画,通过枫叶、灯笼、珊瑚等日常可见的事物,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赪桐的形态和色彩。诗人一边赞叹花的美丽,一边又通过"宴罢"这样的词暗示美丽终将凋零,在赞美中带着淡淡的惆怅。

沈天孙

沈天孙(公元一五八0年至一六00年)[明],字七襄,宣城人,洗懋学之女。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年二十一岁。明慧善读书,能为诗。天孙年十七,归屠隆子金枢,与隆女瑶瑟友善。瑶瑟既嫁,时时归宁,相与唱和。天孙卒末几,瑶瑟亦卒。天孙著有《留香草》四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