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腊月二十九日为先慈四旬仙诞敬焚一诗
风雪逼岁除,称觞又今日。
泉壤去不返,十载梦魂隔。
随侍安可期,顾复悲畴昔。
常闻儿初生,每拟堪巾栉。
设帨非悬弧,颇觉期望失。
郁怀谁为宽,劳瘁易致疾。
晨夕已减餐,提携仍恳切。
最小偏垂怜,寝食依亲侧。
长往遗孤儿,雏发犹覆额。
岂识罔极恩。
但苦音容没。
千行赤子泪,何补春晖德。
一樽长跪奠,芳草墓门碧。
泉壤去不返,十载梦魂隔。
随侍安可期,顾复悲畴昔。
常闻儿初生,每拟堪巾栉。
设帨非悬弧,颇觉期望失。
郁怀谁为宽,劳瘁易致疾。
晨夕已减餐,提携仍恳切。
最小偏垂怜,寝食依亲侧。
长往遗孤儿,雏发犹覆额。
岂识罔极恩。
但苦音容没。
千行赤子泪,何补春晖德。
一樽长跪奠,芳草墓门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儿子在母亲四十岁冥诞时写下的悼念之作,字字含泪,句句深情。
开篇用"风雪逼岁除"营造出寒冬腊月的萧瑟氛围,暗示失去母亲的十年里,每个年末都格外寒冷。诗人回忆起母亲生前总在生日这天举杯庆贺,如今却只能在坟前祭奠,生死相隔的痛楚跃然纸上。
中间部分通过三个生活细节展现母爱:母亲曾期待生下女儿帮忙梳头("堪巾栉"),虽然生下儿子有些失望但仍全心爱护;即便自己生病食欲不振("晨夕已减餐"),仍坚持照料孩子;特别疼爱最小的孩子("最小偏垂怜"),让孩子时刻依偎在身边。这些日常片段让母亲的形象鲜活起来。
最后描写母亲去世时的场景最令人心碎:孩子头发还没长齐("雏发犹覆额")就永远失去了母亲。年幼时不懂母爱的伟大("岂识罔极恩"),长大后才知道再也见不到母亲音容笑貌的痛苦。结尾处"芳草墓门碧"的意象,既暗示母亲安息之地春草年年绿,也反衬出天人永隔的永恒遗憾。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跪在墓前与母亲拉家常,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最深的思念。特别是"千行赤子泪,何补春晖德"这两句,道尽了天下子女的共同遗憾——我们流再多的眼泪,也回报不了母亲如春日阳光般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