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广西地区的战乱景象,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诗人描述了南镇附近整天都在打仗,局势很紧张。这里的“干戈日夜陈”意味着战争持续不断,日夜都有战争发生。
接着,诗人提到西山的敌人频繁出现,这里的“寇盗出犹频”说明了敌人的活动非常频繁,使得战事不断。
然后,荒凉的村庄百里无人烟,这里的“荒村百里无烟火”意味着整个地区因为战争而变得荒凉,没有一丝生机。
最后,诗人听到了官军也在杀人,这里的“闻道官军更杀人”揭示了战争中不只是敌人杀人,连官军也在杀人,说明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总之,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广西地区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诗人的笔触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