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前往普陀山朝圣的修行之旅,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
前两句讲禅师多年面壁修行后,终于启程南行去海边朝圣。"面壁"是僧人静修的方式,"飞锡"指僧人拄着锡杖云游。这里展现了一个修行者从静修到行动的转变。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禅理。"大地山河"与"孤云野鹤"形成对比,说明万物都遵循佛法规律,而修行者要像云鹤般超脱自在。"月明鹫岭"和"朝拥龙宫"描绘了普陀山的神圣景象,用"一苇航"这个典故暗示修行如乘小舟渡海,需要勇气和智慧。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真正能悟道的人很少,但不要因为修行艰难就放弃。"津梁"指渡口和桥梁,比喻修行路上的难关。诗人鼓励人们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求道。
全诗通过修行者的朝圣之旅,表达了追求真理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诗中自然景物与禅理完美融合,既有画面感又富含深意,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悟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