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林石屏

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
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
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
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
流传中州盛称赏,主以诧客客见祈。
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
强材美干立修荫,罗列满野谁复窥。
我尝客坐例一见,实亦可爱小且奇。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
鳞须爪角尚小碎,但见蜿蜓相参差。
又如开张一尺素,醉笔倒画胡髯髭。
如何石上非自然,犹是软弱从风枝。
高楼晓凭秋色老,烟容雨气相蒙垂。
乔林隐约出天际,醉目远暝分茫微。
不然谁家老图书,破碎偶此一片遗。
借令人手弄点画,尚恐巧拙成瑕疵。
如何石理自生长,安得当世无猜疑。
高堆黄金募辩说,万口利锐如磨锥。
或云南山产巨怪,意欲手把乾坤移。
先偷日月送岩底,次取草木阴栽培。
天公怒恐寖成就,六丁桃斧摩云挥。
世人乘此得分裂,锻琢片段贸财赀。
至今风雨虢山夜,树石号作鬼神悲。
又云春气入山骨,欲自石里生蒿藜。
根株芽枿未及出,卒遇匠手相鑱隳。
多称老松已变石,此固剪截根须离。
又云鬼手亦能画,多向石室成屏帷。
固知物怪浩难尽,谁能向此明是非。
城狐老能男女变,海蜃口或楼台吹。
世间自是有此类,何必诘曲穷所归。
细思此屏竟无用,石不中礩木莫支。
徒将文理有小异,招聚瞽说成笼欺。
咄哉闭口不复论,为语爱者无我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块来自虢山的奇石屏风为引子,展开了一场关于真假、自然与人工的深刻思考。

开篇先讲这块虢山石来之不易:虢山远在千里之外,石头又大又重,运输困难,连锅碗瓢盆都嫌重不带,更别说运石头了。但正因为世人喜欢猎奇,才有人不远千里把它运来。虢山人自己都把这石头当宝贝,一块石头能换千块美玉。传到中原后更被追捧,主人拿它炫耀,客人见了都想要。

接着诗人讽刺世人"贱真珍贵假"的毛病:看到假东西就高兴,就像看到漂亮树木只欣赏树荫,却不去细看真正的树木。诗人说自己初见这石屏也觉得可爱新奇:石纹像秋波明净,又像鱼子化龙,鳞爪初现;像醉汉在纸上乱画的胡须;又像软弱枝条随风摇摆。从高楼远望,石纹如烟雨朦胧中的树林,又像谁家古画碎片偶然留存。

然后抛出核心疑问:如果是人工雕刻,难免会有瑕疵,但这石头纹理自然生长,为何世人还要猜疑?人们花重金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南山巨怪想移山倒海,先偷了日月藏山底,又偷草木来栽培,惹怒天神被劈成碎片;有人说这是春气渗入山石想长草,还没长出就被石匠凿下;还有人说老松变石,或是鬼手所画。

最后诗人看透本质:世间本就充满各种怪事,就像狐狸会变人、海市蜃楼一样,何必非要刨根问底?这石屏其实没啥实用,既不能当柱石也不能做木材,就因花纹特别,引来一堆瞎猜。诗人决定闭嘴不再讨论,只劝真正喜爱的人别笑他较真。

全诗通过一块石屏,生动揭示了人类对自然造物的过度解读,讽刺了跟风追捧、牵强附会的世风,最终回归"欣赏自然本真"的朴素智慧。就像现在很多人对网红景点过度包装,反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美。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