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奉皇命前往金陵(今南京)宣讲佛经的旅程,充满了禅意与离别的感慨。
前两句交代背景:僧人奉皇帝诏令西行,去金陵宣讲佛经。秋风送爽的季节,他应该已经抵达了石头城(金陵的别称)。这里用"应到"二字,既写出路途的遥远,又透露出诗人对僧人的牵挂。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旅途场景:僧人的小船在楚水(长江中游)扬帆疾驰,他在舟中简单用斋;梦中仿佛看到淮山(金陵附近的山)的树影在眼前掠过。僧人独自带着锡杖(僧人法器),像带着一片空明的月光;而远方传来的三车声(可能指讲经时的法驾),与广阔的庭院相映成趣。这些画面既写实又空灵,用"空界月"和"广庭声"的对比,展现出僧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修行之人的心性随缘而安,但俗世中人(指诗人自己)却难免为这远别而感伤。这里通过"禅心"与"尘世"的对比,既赞美了僧人的超然,也坦诚地表达了普通人的离别之情。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写出了高僧传法的庄严使命,又通过旅途细节和自然景物,让这份庄严变得亲切可感。特别是最后诗人承认自己"尘世空惊远别情",让读者感受到:即便是修行之人远行弘法这样神圣的事,普通人也会像送别老友一样依依不舍。这种真实的人情味,让整首诗在空灵的佛理之外,更添几分温暖。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