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四月三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末期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的开头,“汀洲见荻芽,候雁发天涯”,描述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汀洲是指水中的平地,荻芽是荻草刚刚长出的嫩芽。候雁指的是等待迁徙的雁群。这里通过“荻芽”和“候雁”,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雁群已经准备远行,意味着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流转。
接着,“丰草三春暮,长杨夹道斜”,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田野风光。丰草指的是茂盛的草地,三春暮指的是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长杨是长条形的杨树,它们沿着道路斜斜地生长。这句话通过丰草和长杨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春天即将消逝的伤感和留恋。
“彤帘隔新月,绿沼漾馀花”则转向了夜晚的景色。彤帘是指红色的窗帘,这里可能指的是室内。新月是指刚刚升起的月亮。绿沼是水塘,漾馀花指的是水面上漂浮着落下来的花朵。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夜晚,通过红色窗帘、新月和水面上的落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最后一句,“子亦桃源客,家书问若邪”,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的向往以及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桃源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的隐居之地,而若邪则是诗中自称“若邪”的人,可能是诗人的家人或知己。诗人提到自己也是桃源的客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问家书,则是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末期和夜晚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