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室口号

如镜空明如水澈,物形不示照随来。
谩言假藉虚题额,此室何曾定见赅。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比喻和反问,探讨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心如镜的本质。

前两句用"镜子"和"清水"作比:真正通透的心灵就像明镜和清水,虽然不主动显现事物的形状(不刻意表现自己),却能自然映照万物。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刻意、不造作的智慧境界。

后两句笔锋一转:不要被"湛然室"这个虚名迷惑("谩言假藉虚题额"),真正的觉悟者从不会固执己见("此室何曾定见赅")。诗人用反问提醒我们:追求心灵通透的关键,恰恰在于放下对"通透"的执着。

全诗妙在把抽象哲理具象化:用日常可见的镜子、清水、房间,生动诠释了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举重若轻的智慧——真正的觉悟不是刻意追求来的,就像清水映月、明镜照人,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