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旧
我昔九龄时,慈母中道弃。
此时赤日颓,风尘匝地沸。
艰难营一殡,辛苦且逃避。
昼行岩壑间,夜宿虎豺际。
弱儿可怜人,性命托足弟。
穴居逾三年,脱粟常不继。
重返西皋居,遂作灌园计。
田圃久成芜,桑麻亦已废。
再葺耕耨基,复理桔槔器。
时或从父兄,荷锄畦边憩。
渐成田舍儿,颇谙村居味。
谓当谢俗氛,终事田家利。
不谓志难谐,复迫居城内。
念兹释耕耘,欲识诗书字。
父意怜少儿,亲为解章义。
晨夕寒松斋,呼儿捧箧笥。
或时使应门,间亦执巾屣。
穷愁寥泬中,父怀每欣慰。
久侍少谴责,亦自多欢睡。
饥寒相逼迫,父往游岭外。
日夕望还期,中秋果返辔。
途次九江滨,奄忽一夕逝。
寄信至江乡,恸绝中肠碎。
易篑在何时,盖棺在何地。
含殓儿不亲,汤药儿不侍。
天长日月久,此恨终吾世。
返柩江西滨,结庐西山次。
迄今已三年,魂魄犹飞坠。
叹息我生涯,忧患何遭备。
此时赤日颓,风尘匝地沸。
艰难营一殡,辛苦且逃避。
昼行岩壑间,夜宿虎豺际。
弱儿可怜人,性命托足弟。
穴居逾三年,脱粟常不继。
重返西皋居,遂作灌园计。
田圃久成芜,桑麻亦已废。
再葺耕耨基,复理桔槔器。
时或从父兄,荷锄畦边憩。
渐成田舍儿,颇谙村居味。
谓当谢俗氛,终事田家利。
不谓志难谐,复迫居城内。
念兹释耕耘,欲识诗书字。
父意怜少儿,亲为解章义。
晨夕寒松斋,呼儿捧箧笥。
或时使应门,间亦执巾屣。
穷愁寥泬中,父怀每欣慰。
久侍少谴责,亦自多欢睡。
饥寒相逼迫,父往游岭外。
日夕望还期,中秋果返辔。
途次九江滨,奄忽一夕逝。
寄信至江乡,恸绝中肠碎。
易篑在何时,盖棺在何地。
含殓儿不亲,汤药儿不侍。
天长日月久,此恨终吾世。
返柩江西滨,结庐西山次。
迄今已三年,魂魄犹飞坠。
叹息我生涯,忧患何遭备。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孩子从9岁到成年的坎坷经历,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1. 童年丧母之痛(开头部分)
诗人9岁时母亲去世,用"赤日颓"(太阳坠落)形容母亲离世的打击。当时正值乱世("风尘匝地沸"),一家人艰难办完丧事后只能逃难。年幼的诗人跟着弟弟在野外求生,住山洞、吃粗粮,过了三年野人般的生活。
2. 田园生活(中间部分)
回到老家后,诗人开始学做农活。虽然田地荒芜,但他慢慢适应了农村生活,甚至觉得当个农夫也不错。这里用"渐成田舍儿"(渐渐变成乡下孩子)生动展现了他融入乡村的过程。
3. 进城求学(过渡部分)
好景不长,诗人被迫搬进城里。父亲心疼他,亲自教他读书。虽然家境贫困,但这段父子相伴的时光很温馨,诗人用"父怀每欣慰"(父亲常常感到欣慰)来描写这份亲情。
4. 丧父之痛(高潮部分)
父亲外出谋生,说好中秋回来,却在九江突然去世。诗人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甚至不知道父亲何时入殓、葬在何处。这种遗憾用"此恨终吾世"(这个遗憾会伴随我一生)表达得痛彻心扉。
5. 结庐守孝(结尾)
诗人在西山为父亲守墓三年,至今想起仍会"魂魄飞坠"(魂不守舍)。最后感叹自己一生遭遇太多苦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孩子视角写苦难,比如"夜宿虎豺际"(和野兽一起睡觉)的逃难经历
- 对父母的双重思念,先丧母后丧父,展现完整的人生创伤
- 真实的生活细节,如种地、读书、等父亲回家等场景
- 朴素语言中的强烈情感,比如"恸绝中肠碎"(哭到肝肠寸断)的悲痛
全诗像一本微型自传,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战乱年代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也展现了亲情在苦难中的温暖力量。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对"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这种情感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共鸣。